地震       首先请允许我推荐一篇文章“左志坚:关于地震和救灾的常见误区(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关注雅安地震的人们更好的救灾。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当天下午14:55,虎嗅网发表了一篇文章“地震前后,科技能有什么用?”(以下简称“虎文”)对科技在地震防范和救治中的作用进行了预测和讨论。10个多小时后,随着救灾进展和相关新闻的持续发布,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现出许多科技在救灾中的应用。本文对这些报道进行汇总,并主要着眼于IT领域对“虎文”予以补充。
 
一、地震预警
 
提 到地震测报,一般会涉及到三个表面相似、实质迥异的概念:地震预测、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地震预测(Earthquake Prediction)指“详细描述未来某次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对预测的要求是精确、及时、可靠。而地震预报(Earthquake Forecasting)指“对于给定区域未来几年或几十年的一般性地震灾害进行概率性评估,包括破坏性地震的频率和强度”。地震预警 (Earthquake Warning)则指“检测到严重地震后,提前数秒向邻近区域发布警告信息”(以上资料来源:英文维基 Earthquake prediction)。
 
尽 管人们对地震预测和预报寄予厚望,但从目前的科技条件来看,地震预警——严格的说它并不属于地震测报范围,因为它仅在地震发生后向周边区域示警——却是最 有效、最可靠的地震减灾技术之一。“虎文”详细描述了地震预警的原理,提到了“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 系统”通过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提问道“不知这次(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漏报了没?”
 
根据这则报道,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其中给雅安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5秒,给成都市主城区的预警时间为28秒。该预警信息实时通 过微博、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汶川和北川电视台和学校专用接收终端等同步发布。”这则报道还提到:更多的网友称,现有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过窄,既没有 收到短信,也无法听到警报,也不可能“随时都看着微博”。这说明IT技术在拓展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方面还大有可为。
 
二、网络寻人
 
“虎文”提到:20日下午四时许,谷歌已为此次四川雅安地震上线了“谷歌寻人”。至20日晚间,百度、腾讯、360、搜狐等国内主要网站也纷纷开通了寻人平台,百度的是“情系雅安·寻亲友报平安”,腾讯的是“芦山地震寻人”, 360的是“四川雅安地震寻人平台”,搜狐的是“地震找人”。此外,新浪微博开通了#雅安寻人#的微话题,设定了寻人微博格式;腾讯还推出“雅安地震救助”微信公众账号作为腾讯网四川雅安地震救助信息集散平台;360还推出紧急发布360浏览器"地震寻人"插件,一键寻人报平安。
 
可以说“网络寻人”是各个网站容易发挥作用的地方,其平台搭建速度之快令人钦佩。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大都各自为政,无法互联互通,对急火燎的使用者来说,可能存在某些不便之处。
 
三、地图救助
 
百 度除推出“寻人平台”外,还结合百度地图指导人们如何使用电子地图帮助救灾,包括:“注意震区附近路况,避让救援道路”,“标记伤员位置,更快获得救助” 和“地震交通延误,紧急备选方案”。这对人们进行自救和救助都不无裨益。不过,如果身处灾区,地图应用有可能加重灾区手机通信网络的负担,建议仅在条件许 可时使用。 
 
四、遥感观测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地理和灾情信息,对于救援规划、现场指挥、物资/人员调度和后续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价值。根据人民网的报道, “灾害8点02分发生,9点18分就已经派了直升飞机前去获取信息,了解灾情,从北京10点钟左右就派了侦察机过去获取灾情。中午12点左右,我们已经可 以从电视台和网上看到航空遥感的影像,并据此分析受灾情况。”这就是遥感技术的典型应用,“反映出我们的应急速度加快了,而且非常重视信息的快速收集,因 为只有获得了准确的信息,我们才能够根据这个信息作出准确的决策,把有限的救援力量投入到关键点上。”
 
五、地震搜救机器人
 
“虎文”中提到了“2010年7月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首批地震搜救专业机器人研制成功……不知这次是否能派上用场。”据我国领先的机器人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报道, 该所的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和旋翼无人机等三款机器人已在20日下午出发急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这三款机器人均为国家“十一 五”863重点项目“废墟搜索与辅助救援机器人”的研究成果,曾经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十一五”以来最具应用实效的10项科技成果。预计它们将在震后黄金 72小时救援期协助搜救人员发挥巨大作用。
 
六、信息交流
 
地 震发生后,国内的各主要网站均开设专题持续跟踪、深入报道雅安灾区的情况及相关的救助措施,形成了万众一心、呼吸与共的感人场面。与此同时,大量网友也借 助社交化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灾情、灾区、灾民的关切,通过各种途径支持救援、援助灾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许多网友结合自己经验 和认识,积极传播有关地震和地震救助的科学措施与知识(例如多使用短信、不要一窝蜂涌向灾区、不要占用高速、科学看待地震预测等等),使得人们在面对灾情 时更加真诚、理性。这不仅仅是充分的信息交流对于雅安救助的贡献,更是对整个社会心理和人文关怀的贡献。
 
七、其它
 
上 述科技在地震前后的作用,侧重于灾后的预警与救助。在最重要的地震测报方面,IT技术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辅助地质学家标注地质构造,建立更加精细 的观测、通信网络,统计和分析历史地震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方法分析与判定地震趋势,监测和分析前兆信息,等等等等。有的工作已经在作,有的则 是长期工作。
 
正如大自然一 直是人类的朋友,它也时常向人类翻脸。科技则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强大的化敌为友工具,而面对人类最强大的敌人之一——地震,目前的科技仍很稚嫩,尚无力与 其抗衡。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尽最大可能降低地震对人类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同时更激发我们加大投入、发展科技,通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 力把人类从地震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未来属于大自然,也属于人类,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借助科技和人文实现和谐相处的人与自然共同体。
 
加油爱心!加油科技!
 
作者:@悟网不欢
本文来自 : 虎嗅网 http://www.huxiu.com